“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火炮是一款瑞典研制的多功能步兵武器高升网,自1948年首次亮相以来不断发展。
按照最初的设想,“古斯塔夫”是多用途的步兵支援武器,采用带膛线的炮管,比早期的无后坐力火炮拥有更高的精度和射程。美军使用的最新“古斯塔夫”M3A1(M4)型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重量更轻、长度更短。还能可发射多种弹药,包括破甲弹、人员杀伤弹和照明弹,能够适应现代作战的多种场景。
更让人对“古斯塔夫”敬佩的是,这款无坐力火炮参与了从“刚果冲突”到当今的多场特种作战,它的综合作战能力已经得到了验证,并且证明了它是全球步兵部队值得信赖的武器。
“古斯塔夫”:瑞典标志性无后坐力火炮的演变
“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火炮,是一款瑞典研发的肩扛式的武器。
这款火炮的源起,是瑞典皇家陆军装备管理局在二战期间启动的一项计划。根据该计划,研制出的“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火炮,最初是一种由多名小组人员操作的便携式步兵支援武器,用于近距离多种作战模式,反装甲、杀伤人员、战场照明、烟雾弹和标记射击。
之后“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火炮就开始远销海外家,成为许多国家最为倚重的多用途步兵支援武器。
研究出诸多先进步兵武器的美国,更是将其称为“GUS”(鹅),因为它轻便、低成本,可使用多种弹药,因此既可以被步兵灵活的携带,又能胜任各种战场,执行多种任务。
无后坐力火炮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种肩扛式反坦克无后坐力炮,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M1“巴祖卡”,其创新设计使步兵能够在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攻击防御工事和装甲车辆。
德国人在北非缴获了几门无后坐力炮高升网,并对其进行了逆向研制工程,并将其改装成威力更大的88毫米“坦克杀手”(Panzershreck,也称为“54型反坦克火箭步枪”)。
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这种新型的步兵武器,于是“无后坐力炮”的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战争年代的瑞典,虽然官方宣布保持中立,但也在研发自己的反装甲无后坐力炮系统。“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在研制之初,也曾考虑过一系列口径更小、更轻的型号,例如20毫米、37毫米和47毫米。但随着坦克设计和研发的进步,这些小口径无坐力炮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战场形势,成为过时的产品。
1948年,第一门M1“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力炮问世,其用途与美国火箭筒类似。但与战争期间开发的其他无后坐力炮不同,古斯塔夫采用线膛炮管,通过自旋转实现稳定,而不是靠尾翼稳定。 该炮管的结构和文丘里系统使弹药能够装载更多推进剂,从而大大提高了射程和精度。
在“古斯塔夫”问世后,其中的M1型在1961年的刚果战争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随后,M2和M3-MAAWS(多用途反装甲反人员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相继展开。这两款武器于1991年开始出口,成为美国陆军绿色贝雷帽、第75游骑兵团,英国特种空勤团(SAS)等特种部队的只是装备。这些武器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被这些西方国家的特种兵部队在使用,直到被韩国的M67型90毫米无后坐力炮所取代。
目前,“古斯塔夫”最新研发的型号是M4。而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则要求,设计一种能够减轻M3-MAAWS套件重量的改进型无坐力炮,同时又不能牺牲火炮的坚固性和操控性。萨博公司在美国开发了M4型,这款也被称为M3A1-MAAWS型号的无坐力炮,重量比之前的型号减轻了3.4公斤,长度缩短了近6.4厘米,而且它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与M3型相同的弹药。
这款新型无坐力炮被压制成功后,美国陆军订购了1111件武器(数量很奇怪),海军陆战队订购了1200件。
M3A1的规格:
“古斯塔夫 M3A1”是1948年以来该武器系列的最新发展,逐渐变得更轻、更短,但性能却丝毫未减。
口径:84毫米;
重量:6.6公斤(含两脚架和瞄准器);
长度:94厘米;
后喷危险区域:后方60米,侧面82厘米;
弹药类型:高爆人员杀伤弹药、高爆反坦克弹药、照明弹药、非爆炸练习弹药;
射速:每分钟6发;
枪口初速:230-255米/秒
M3A1 卡尔·古斯塔夫弹药:
“古斯塔夫”M3A1使用着多种弹药,但一些较常见的弹药是:
FFV401(ADM 401):FFV401是一种用于近距离防御的霰弹,设计用于近距离杀伤人员。以一个较大的扇面发射出1100枚箭形弹,在100米距离上散布在10~12米的范围内。对于在开阔地带进行集结的部队进行大规模攻击,它是一种毁灭性的弹药。
FFV551(HEAT 551),属于火箭增程破甲弹 (RAP),弹药重量为3.2千克,炮口初速为255米/秒。。有效射程为700米,对移动目标射程为400米,穿透力为400毫米轧制均质装甲 (RHA)。
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